又一起溶洞垃圾问题被曝光。“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有害垃圾。
9月28日,黔西市人民政府通报称,反映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有关市领导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二是制定垃圾清运方案,将于9月28日起对垃圾开始全面清运、规范处理;三是将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摸排,迅速查清污染源头,全力消除问题隐患;四是对全市其他区域同步开展排查整治。
对网友曝光的问题,当地迅速开展核实处置工作,这种“闻过即改”的做法,是应当肯定的。
不过,溶洞内如此巨量的垃圾倾倒,显然不是“一日之功”,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之前就没有发现?曝料网友在视频中提到,除了垃圾堆积,天坑周边还有几条排污管道,源源不断向天坑内排放污水,这些乱排污问题究竟存在多久了?责任单位或个人是谁?这些都是后续应该查清和严肃处理的。
溶洞是大自然用亿万年雕琢的地理奇观,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记录地球历史的“天然档案”。保护好天然溶洞,同样是守护好绿水青山。
值得注意的是,溶洞垃圾问题并不是个案。就在数月前,湖南张家界慈利县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引起广泛关注。6月11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全面排查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处置问题、抓好问题整改。
回到毕节来说,最高检发布的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显示,早在去年4月,当地检察院接到志愿者举报线索,发现毕节市辖区七个县区十二处喀斯特溶洞存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到去年7月,相关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如今回看,当地显然还存在“漏网之鱼”。
多地接连发现天然溶洞被违规排污问题,值得高度警醒,更暴露出地方监管缺位、治理不足,甚至存在“不曝光不行动”的治理惰性。治理理当走在问题发生前,若仅靠曝光倒逼整改,而不增强基层干部履职的责任,不补齐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主动排查机制,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下一个“垃圾溶洞”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
客观来说,固体废物、生活垃圾非法倾倒问题此前大多发生于江河沿岸,经过多年的持续打击,情况已得到极大扭转。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就把目光瞄准了更隐蔽、更人迹罕至的地方,农村地区或天坑溶洞就这样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天然垃圾场”。
对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日常排查力度,鼓励群众监督和举报,对违法倾倒、排污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身处喀斯特地貌的地方,不妨对当地的天坑溶洞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保护档案,坚决杜绝“垃圾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