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李慎
曾高喊“金科就是我的生命”的黄红云,最终未能扛住千亿债务的压力,选择交出企业的控制权。
9月26日,金科股份(*ST金科)发布公告披露了有关其债务重整的最新进展:公司及重庆金科已与中信信托签署相关文件,将合法持有的标的股权与债权信托于受托人中信信托,设立服务信托;同时,根据此前披露的重整计划,管理人已完成30亿股转增股票向全体重整投资人的过户工作。
这些关键步骤的完成,标志着金科股份的重整计划进入收官阶段。
而在本次过户完成后,金科股份控股股东正式由金科控股变更为京渝星筑和京渝星璨,实际控制人则由创始人黄红云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此举意味着黄红云正式退出对金科的实际掌控。
公开信息显示,金科股份及子公司重庆金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涉及债务规模高达1470亿元,债权人超过8400家。
“在当前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金科股份作为大型房企率先通过司法重整实现风险化解,为其他出险房企提供了可参考的纾困案例”,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传奇落幕
作为金科的缔造者,黄红云的名字始终与这家企业深度绑定。
1984年,20岁的黄红云来到重庆涪陵城区,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学徒,每日报酬仅5毛钱。凭借肯吃苦、爱钻研的劲头,四年后升任工程处处长,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1998年,恰逢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启动,黄红云敏锐嗅到商机,在重庆江北区租下一间小屋,正式创立金科集团。当时重庆楼市尚未起飞,他大胆押注五黄路片区,开发公司首个项目“金科花园”。
这一决策恰逢“重庆向北”的城市扩张浪潮,项目获得房价与口碑双丰收,金科集团一战成名。此后,公司相继开发金砂水岸、天籁城等高端住宅,逐渐在重庆地产界站稳脚跟。
2011年,金科集团借壳ST东源成功上市,黄红云家族持股比例高达48.27%。上市后,公司实现快速发展,销售额从百亿级跃升至2020年巅峰时的2235亿元,跻身行业头部阵营。黄红云个人财富也随之暴涨,一度突破215亿元,位列《胡润百富榜》第241位。
然而,金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6年,公司陷入一场控制权之争。当年8月,黄红云突然辞去董事长职务。随后金科启动定向增发,融创中国旗下天津聚金认购9.07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6.96%。
融创系此后持续增持至29.35%,与黄红云家族30.02%的持股比例仅差0.67个百分点,控制权之争一触即发。
面对危机,黄红云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修改公司章程增加职工董事比例,并与前妻陶虹遐、女儿黄斯诗缔结一致行动人协议,最终以0.0002%的微弱优势守住控制权。
2017年4月,黄红云在内部讲话中明确表态:“我个人不会放弃公司控制权,金科就是我的生命”。2020年4月,融创开始减持金科股份,控制权警报暂时解除,然而更严峻的考验已在暗中酝酿。
千亿帝国崩塌
2021年起,伴随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三道红线”监管政策全面实施,房企融资渠道大幅收紧。作为高杠杆企业的代表,金科股份首当其冲,流动性迅速枯竭。
2022年底,金科股份一笔存续规模3.25亿美元、票息6.85%的美元债违约,正式宣告爆雷,公司陷入到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
截至2025年6月末,金科股份总资产1757.49亿元,总负债高达2006.04亿元,资产负债率严重超标。其中短期借款50.3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448.71亿元,企业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经多方论证,金科最终选定以司法重整作为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4年4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使其成为近年来A股首家正式进入重整程序的大型全国化上市房企。
2024年11月,重整投资人尘埃落定,由上海品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与北京天娇绿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获选成为金科股份与重庆金科的重整投资人。
此后,金科又陆续引入中国长城资产、四川发展证券基金等产业投资人,构建起“优质产业资本+央企AMC+地方国企”的多元投资架构。
今年7月,金科收到首期重整投资款26.28亿元,为重整计划的推进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根据重整计划,金科以52.94亿股为基数,按每10股转增10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总股本增至106.34亿股。所转增股份中,30亿股用于引入重整投资人(12亿股对应产业投资人,18亿股对应财务投资人),剩余22.94亿股用于抵偿普通债权人债务。
刘水向界面新闻分析称,“在金科重整中,地方国企是作为‘1+1+n’重整框架的一部分参与,与央企AMC、市场化资本共同构成投资组合。其作用是提供资源赋能,例如利用地方政策支持、产业资源等帮助金科盘活资产、推动转型。但地方国资并非主导方,而是与其他资本协同合作,共同化解风险”。
新股东是何方神圣?
从持股比例来看,在今年9月权益变动后,上海品器联合体通过控制的京渝星筑和京渝星璨,合计获得9.93亿股,占金科股份总股本的9.34%,成为第一大股东。

作为新任第一大股东,上海品器背景引人关注。
据界面新闻了解,上海品器的股东阵容颇为强大,其作为牵头方,背后为北京品器咨询有限公司。而北京品器的背后则由万通创始人冯仑、鑫苑集团董事长张勇等多为地产界知名人士持股。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品器目前由冯仑、单大伟、张勇和上海铂生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各持股约22.22%股权,张冬冬持股11.11%。
据金科CEO李根介绍,上海品器联合体与金科原实控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亦无资金拆借、股票代持、表决权委托等任何潜在利益安排。
根据重整计划,上海品器联合体有权提名7名董事人选(含独立董事),在新董事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京渝星筑和京渝星璨的说明文件显示,两家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上海品器,且无单一主体能够单独控制上海品器,因此金科股份最终被认定为“无实际控制人”。
房企化债步入新阶段
从行业视角来看,金科股份的重整案例是当前房地产行业债务重组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共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其中约60家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20家房企的重组方案已获批准,累计化债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从实践特点来看,债转股成为大多数出险房企的首选路径。龙光集团、碧桂园、融创等企业在债务重组中多次运用这一方式。此外,现金回购、债务展期、资产处置等多元化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积极为出险房企提供化债支持,而公募REITs作为“降杠杆、促转型”的创新工具,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趋势看,房地产正在告别过去 “高杠杆、高周转” 的旧时代,慢慢走向更稳健的 “高质量运营” 阶段。
据刘水判断,接下来,房企化债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路径,通过多元主体合作实现风险化解和企业重生,房企化债需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模式,可能通过债权人协商、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解决,地方国资参与将有助于债务重组。
在此次重整完成后,金科股份将从家族控制企业转变为由专业投资机构主导的公众公司。新控股股东表示将推动其转型为不动产综合运营商,这一定位契合房地产行业从开发向运营转变的大趋势。
而对于曾视金科为“生命”的黄红云而言,退出权利核心这一结局或许略显苦涩,但对背负巨额债务的金科股份来说,无疑是迈向新生的必然选择。